发布日期:2025-08-0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为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近日,连城县住建局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环梅花山片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域、2025年省为民办实事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现场,对历史建筑修缮“以奖代补”等重点工作开展调研。此次调研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升级、民生项目落地、乡村产业创新等核心议题,以精准调研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赖源乡黄宗村作为2025年省为民办实事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工程的核心区域,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备受瞩目。这座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至今完整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正月十五游花灯民俗活动。每至佳节,百余盏造型精美的花灯穿梭于古巷,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村内现存12处明清时期古建筑,其中5处被纳入本次重点修缮计划,错落有致的土楼与马头墙,构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群落。
工作组深入黄宗村,实地勘察历史建筑现状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展开深度交流。此次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将重点推进5处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同步开展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严格按照《黄宗村传统村落改善提升保护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稳步实施,在修缮过程中,不仅注重修复古建筑的物质形态,更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以及古树、古桥等环境要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生态环境,力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在环梅花山片区的莒溪镇梅村头村,工作组与村里引进的4位“新村民”进行了亲切交流。近年来,梅村头村立足森林覆盖率超96%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通过引入生态科研团队等“新村民”,为村庄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秦国新博士团队在此打造的全省首个高山精品咖啡全产业链基地便是典型范例。经专业土壤检测,当地海拔1200米、PH值5.8的弱酸性红壤,搭配独特的“云雾效应”,为阿拉比卡优质咖啡品种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项目已建成20亩资源圃及500亩生产林,采用现代生态栽培技术,确保产出高品质咖啡豆。
在产业融合探索上,梅村头村大胆创新。计划将废弃粮仓改造为“咖啡创客空间”,其设计融合传统夯土墙与现代玻璃幕墙元素,有望成为网红打卡点;规划建设5公里森林咖啡步道,串联起星空露营基地、萤火虫观赏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日咖夜游”旅游动线。同时,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专项服务小组将协调开通“咖啡运输绿色通道”,并引入顺丰冷链共建村级物流站点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预计2026年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工作组详细了解“新村民”创业项目进展与实际需求,表示将全力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并鼓励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拓展森林徒步、森林康养、林下中草药种植等多元业态,吸引更多市民、资本下乡,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潜力。梅村头村党支部书记樊汉权也表示将全力配合“新村民”推进项目,携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莒溪镇璧洲村、墩坑村、小莒村,姑田镇中堡村、下堡村等地,“乡建带头人引领共同缔造模式”在历史建筑修缮工作中成效显著。莒溪镇小莒村返乡大学生赖小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村民、乡贤参与村落建设。从老屋修缮、小公园建设等小型项目起步,以实际成果凝聚人心。通过多渠道宣传,激发客家人的宗祠情怀与故土眷恋,吸引外出乡贤踊跃捐款,形成“修缮——发展——反哺”的良性循环,让村民与乡贤深度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中。
璧洲村文昌阁修缮采用“理事会+多元筹资”创新模式,由乡贤、村民代表、古建筑专家组成修缮理事会,通过宗亲认捐、企业冠名赞助、政府“以奖代补”资金,三个月内筹集120余万元修缮资金。修缮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工匠精神,不仅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更精心修复彩绘壁画、木雕构件等特色元素,让古阁重现昔日光彩,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地标。
姑田镇中堡村敦礼堂修缮后变身“华嵒美术馆”,修缮过程中完整保留古老雕刻、壁画、牌匾等文化元素,还原历史风貌。修缮后的敦礼堂化身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民俗活动与传统节庆,吸引众多游客与居民参观学习,有效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承。
此次调研为环梅花山片区传统村落发展明晰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动下,黄宗村迎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机遇;梅村头村依托“新村民”带来的创新产业模式,探索出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双赢。而“乡建带头人引领共同缔造模式”也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助力全县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工作迈向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